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五种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部署开发运营
作者 飞帆网络   信息来源:www.zbff.com   添加时间 2020年02月  返回
据云计算及跨平台IT管理供应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地区的IT领导者已经看到了开发运营为其企业所带来的实际商业利益。开发运营可以有效帮助中国企业,令使用其软件及服务的用户增长14%,同时使开发运营的费用降低14%。中国地区使用开发运营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发现了其在软件及服务开发上增长了约11%。 无论是行业还是IT部门,中国企业对于开发运营认知度已经有了明显增加。开发运营可以帮助IT组织无需更多投入,而以更快的速度交付更高质量的应用。下面介绍五种方法,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部署开发运营。1、云技术的运用 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和软件应用云平台的实用性,为业务和应用开发供应链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云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同时还有对开发、业务和运营的协作性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于想要向敏捷开发方法转变的组织来说,云技术的运用十分重要。敏捷方法强调开发和测试环境的随时可用性。 2、质量左移 在任何软件的系统生命开发周期(SDLC)里,约束条件会影响快速、高质和高性价比的应用开发。用服务虚拟化(Service Virtualization)的概念,CA Technologies相信任何运用敏捷或瀑布式系统生命开发周期的组织,都将会极大的提升应用发布的等级和速度,有效减少错误,同时从根本上节约成本,降低对昂贵的、经常无法测试的环境的依赖,特别是那些大型机、大型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类型的应用。这是通过相依系统所需要的模拟服务来实现的,从而有效地开发和测试未开发系统。 通过创造这些模拟服务,测试的功能(无论是系统测试、系统集成测试、性能测试还是用户接受度测试)会比在系统生命开发周期中更早的发挥作用。这个模拟方法应该在系统生命开发周期的开发阶段就开始使用,应用软件或套装软件的质量会比在其他阶段高很多。这会提升系统生命开发周期产出的速度,明显减少错误。质量左移的第二个关键性优势是闲置时间的减少,例如计算一个开发团队等待测试时的闲置时间。这种方法所带来的第三个优势,是对测试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将会允许CIO们减少与支持多个测试环境相关的支出,特别是更高成本的项目,如:大型机MIPS(Mainframe MIPS)。 3、自动化的利用 当企业真正优化应用交付的时候,系统生命开发周期中自动化的使用是产生价值的关键部分。自动化不是一个新名词。然而,系统生命开发周期自动化(如产品和程序包的发布和在系统生命开发周期中多种环境下的无缝流动)能够减少很多会导致延迟和排错等常见的、会降低其速度的障碍。通过使用发布自动化,可以允许系统生命开发周期的各个功能来完成它们擅长的任务——开发和测试高质量的应用软件。 发布自动化将会确保套件和产品在新环境中的部署,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配置改变同步。如OS版本,DB版本,补丁等级,HW配置等,将会在环境转换的时候发生变化。当一个产品进入这些不同的环境时(通常是通过使用脚本或手工代码),应用很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在测试开始之前,在确保应用运行的纠错阶段就会产生问题。发布自动化还可以在系统软件开发周期中以及生产过程中确保“持续性交付”。该方法还可以和开发运营方法相辅相成。 4、打破团队界限 开发运营的规则和开发运营的采用将会推动更有效的应用软件交付,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开发运营将会成为本文中所有部署方法的“粘合剂”。 5、敏捷开发中透明度的提升 开发运营的实际结果和相关最佳实践,都应围绕组织部署应用开发时的根本转变而变化。敏捷开发是更快地交付可增值的应用功能的核心。运营此种方法的开发团队在地理上比较分散,并履行着不同的功能。服务虚拟环境下的敏捷开发方法,使开发不仅可以快速交付软件增量,而且能够提升测试速度,并在短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业务结果。 建立一个成功的开发运营环境 在企业里建立成功的开发运营环境绝非一日之功。部署开发运营的第一步,是说服各个级别的员工接受开发运营,而这将需要一段时间。人员、过程、技术是开发运营的三个关键因素。如果以上因素都已具备,那么企业将会在软件交付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中得到更快捷、更可预见的发布和更好的结果,并在成本效率增加的生产中更有效的执行。
网页设计 | 网站建设 | 网络公司 | 网站建设 | 关键词优化 | 网页制作 | 网络推广 | 旧版官网 | 关于我们 | 企业邮箱
传真:0533-8952199   服务热线:0533-7777686(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公司网址:http://www.zbff.com
Copyright © 2013-2025 『飞帆软件』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总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古玩城334号

鲁ICP备20002476号-1

鲁公网安备 37030502000182号